无线城市建设需打造良好商业生态系统

在无线城市的建设浪潮中,如何建立合适的无线城市商业模式成为通信业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商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无线城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无线城市发展现状


  无线宽带数字城市多利用WiMAX、Wi-Fi等无线接入技术,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连接, 基于无线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宽带多媒体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无线数字城市综合业务平台,逐步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够安全、方便、快捷、高效地获取智能化的城市综合信息,


  全世界已经开始或正在建设无线宽带城域网的城市,仅美国就有华盛顿、纽约、旧金山、洛杉矶、波特兰、费城、休斯敦等重要城市以及迈阿密、奥兰多等著名旅游城市;其他国家的城市还有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加拿大的安大略、澳大利亚的帕斯、新西兰的惠灵顿、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德国的汉堡、以色列的耶路撒冷以及新加坡等。我国国内目前正在实施或计划建设无线城市的有北京、上海、天津、常德、广州、厦门、杭州、武汉等城市。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有超1000个城市开始或正在建设无线宽带城域网络以满足公共接入、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的需要。


  无线城市面临的问题


  无线城市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出现盈利,一些国家或地区无线城市的发展都遇到了一些问题,甚至建设工程已经停止。归纳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


  技术标准还未确定


  目前,无线城市采用的技术一般都是WiFi Mesh,但是该技术的速度不及WiMAX,而且没有固定频段,容易受到其他信号的干扰。此外,WiFi技术的信号穿透力弱,很难达到室内的有效覆盖。而WiMAX由于要占用中国提出的3G标准TD-SCDMA的一些频段,如果采用WiMAX作为无线城市的技术标准,将会遇到很多障碍。


  无线终端还未普及


  无线城市网络能否得到充分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终端的普及。无线接入终端也是无线城市难以普及的一道屏障。对于普及率相当高的手机来说,因为相关部门的规定国内的手机是不可以内置Wi-Fi功能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无线终端的普及。而且目前市场支持多重无线接入的终端产品并不多,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使用兴趣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例如:在中国台北,无线城市网络的主管部门就表示尽管是在游客众多的淡水地区,无线网络使用率仍然不高,原因在于游客并不会携带自己的笔记本到淡水上网,因此如果想要将无线网络发挥到极致,普及体积小、轻便的设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安全问题


  无线网络的安全问题在原理上,比有线网络更容易受到入侵,因为无线上网不用身份识别,用户可直接使用,而且被攻击端的电脑与攻击端的电脑并不需要网线设备上的连接,只在你无线路由器或中继器的有效范围内,就可以进入你的内部网络,访问你的资源,如果用户单位在内部网络传输的数据并未高强度加密的话,更有可能被人家窥探你的数据隐私,一些“心怀叵测”者甚至会篡改和破坏用户的重要数据文件,尤其是对政府部门、公共事业单位更是提出安全挑战。


  盈利模式问题


  据悉,如果考虑采用现有技术标准作为组网技术,单一个中等城市就要设立1000个左右大型基站,才能覆盖95% 的地方,大约要投资1 亿多元,花费巨大,而这必然牵涉到谁投资、谁盈利、谁运营维护等问题。而且巨额的投资之后,可靠的盈利模式还没有成熟,收费问题以及收费价格都没有可参考的标准,至今无线城市的运营还没有出现成功的典范,所以建设无线城市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用户需求问题


  从目前来看,用户对无线城市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对于一些商业人士,经常出差或在办公室之外办公,无线城市的实施将会给这部分人群带来很好的便利;对于年轻人群来说,由于他们喜欢时尚,对新技术与新应用比较感兴趣,无线城市的实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年轻群体;但是如果无线接入的价格超出用户的预期,或者远远高于有线接入的价格,那将限制无线城市用户的发展,所以对无线城市提供的服务要进行合理定价,既保障成本的回收,又能吸引用户,这样才能保障无线城市的长久发展。


  三种商业生态系统类型


  企业管理者感到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内容的变化越来越快,竞争的对抗性越来越强,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产业边界融合与变动、信息技术变革加速以及文化、制度、市场、顾客需求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下,一方面,企业竞争环境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即动态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竞争规则也发生了变化,即企业与其供应商、生产者、销售商、顾客、其他组织以及相关利益者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基于商业生态系统下的共同进化以及不同商业生态系统之间及其内部的竞争。


  面对企业战略的管理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化、系统化和复杂化的特征,迫切要求我们用更新更有效的方法来进一步审视企业战略的制定、执行、评价与控制的全过程。


  1996年出版的《竞争的衰亡》一书,标志着竞争战略理论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突破,预示了竞争的衰亡。作者詹姆士·穆尔(James F.Moore)以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来描述当今市场中的企业活动。穆尔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这一全新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以行业划分为前提的竞争战略理论的限制,力求“共同进化”。


  扬西蒂和莱维恩在《共赢》一书中也指出,在传统的方式下,企业只强调基于顾客、供应商和竞争厂家的战略定位和运作效率。扬西蒂和莱维恩将生物生态系统和商业生态系统进行类比,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观点:识别企业所在的生态系统,并积极地影响其健康,此举将最终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命运。


  扬西蒂和莱维恩将处于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划分为三种类型,网络核心型、支配主宰型和缝隙型。采用网络核心型战略的企业,可主要借助平台的辐射作用,塑造和协调其所在的生态系统。平台为其生态系统的创新和有效运营提供了一大基石。采用支配主宰战略型的企业,为了内部的运营,不惜将来自网络的外部资源吸收并整合来为己作用,从而对它所处的生态系统构成危害。而大多数量的企业,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例,则可以采用缝隙型的战略。这些企业侧重于差异化。它们将自己独特的能力集中在某些业务上,利用其他企业提供的关键资源来开展经营活动。


  基于生态系统的无线城市建设


  在通信业发展的早期,话音业务一直是传统电信运营商的主要利润来源,运营商处于电信行业的垄断地位,他们只要进行网络建设就能保证业务的顺利开展。多年的发展电信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价值链:运营商作为通信价值链的龙头,制造商提供设备构建业务平台,价值链上下游企业仅仅只是简单的交易关系。然而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在技术驱动、需求拉动和市场开放的共同作用下,传统的电信产业形态不断发生裂变――网络与业务分离、数据业务迅速发展,电信产业变得日益庞大而复杂。数字技术、光通信技术、软件技术、TCP/IP协议的进展使传统的电信网、计算机网(主要指因特网)和有线电视网通过各种方式趋向于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客户需求也正从单纯语音沟通向信息服务发展,从固定的信息服务向移动信息服务发展,进而发展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入信息服务的“无线城市”,这一重大工程使得涵盖信息服务的社会各方面的相应产业价值链扩大成为产业生态系统,在无线城市的“生态系统”中有许多“物种”成员,包括:网络设备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终端供应商、内容提供商、集成商、消费者群体、政府等等,它们共同组成一个产业生态系统,并将在建设无线城市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和从中获取相应的价值。


  由于无线城市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工程,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和成熟的产业链,当前正在建设或运营的无线城市也还未构建出成熟的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基于这些情况,对无线城市建设所设计的运营商、供应商、竞争者、替补者和客户等等方面的情况作全面的分析,寻找出每一个角色在无线城市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并利用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来研究该问题将对无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核心型企业发展战略


  在无线城市的生态系统中,网络运营商处于网络的核心地位,它通过影响整个系统的特定行为而维持其生态系统的健康。在每一种情况下,网络运营商都占据着具有广泛联系的网络中心位置,为创造更多的缝隙市场提供奠基石,他们调整生态系统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并致力于增进整个系统的多样性和生产率。网络运营商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具有可预见性、系统的其它成员可赖以生存的平台。


  笼统地讲,一个有效的网络核心型企业战略有两个基本构成要素。第一,为其生态系统创造价值。第二,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网络核心型企业将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价值。


  无线城市的网络运营商控制着网络资源,它应该利用这些资源为该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提供可利用的价值,例如:服务提供商通过网络资源向用户提供服务;内容服务商通过运营商的网络把资讯、音频、视频等传递给用户;终端设备商通过运营商的网络标准为用户提供合适的终端,基于这些,网络运营商需要具备一些相应的条件:一,能够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网络,并能够进行实时维护和网络升级;二,能够与用户保持紧密联系,并把用户的诉求及时反应给生态系统内的其它成员,以做好业务的及时调整;三,能够很好的协调好生态系统内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系统的生产率。


  基于以上分析,无线城市的运营商需要具备建设和运营无线城市网络的能力,具备丰富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政府由于不具备运维网络的能力,不能担当无线城市运营商角色;当前已有的电信运营商,例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由于具备丰富的经验,他们有能力运营好无线城市,但是这也会与各自原有的业务形成竞争,对于他们来说,会是比较痛苦的选择;一些二类运营商,如中电华通、艾维通信等,他们则会成为无线城市运营的最具竞争力者。


  除了创造价值外,无线城市的网络运营商还要与系统内的其他成员共享价值。由于运营商常与用户直接接触,掌握用户需求的大量资料,这些情况如果能够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得到共享,将会促进生态系统的及时反应能力,及时调整各自的生产和发展方向,这将极大地促进无线城市的良性发展。


  支配主宰型企业发展战略


  支配主宰型战略(Dominator strategy)是指通过纵向或横向一体化,来管理和控制某一生态系统或其中某一业务域的一种运营战略。采取这一战略的企业不仅支配了生态系统业务域的价值创造活动,也主宰了其价值分配,是同时控制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得行为的企业。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IBM公司就自制其生产大型机所需的每一种技术组件,并为顾客提供几乎每一项服务,以使他们能从所购买的产品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其业务范围包括了从存储器组件的生产,到客户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安装服务和资金结算等等方面。然而随着技术发展速度的增快,支配主宰型企业会使其所在生态系统的组织的多样性大大降低,这也就减弱了该生态系统面对外部冲击的强健性。在出现技术或市场重大变迁的情况下,网络核心型企业战略可能比支配主宰型战略更为可取。


  该发展模式在技术还不是特别发达的时期存在过,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它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不能适应生态系统的发展,除非是在某一个细分市场。如,微软公司对“办公”软件实施支配主宰型战略,它有助于稳定软件业的这一市场。在当今通信行业,技术层出不穷,而且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每一标准上,又都有相应的一整条价值链的存在,对于无线城市的建设中显然不适合采取支配主宰型的发展战略。


  缝隙型企业发展战略


  缝隙型企业是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参与者,其数量常常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企业。缝隙型战略(niche strategy),是指通过能力专业化而使自己在某一生态系统领域实现业务的差距化的运营战略。该战略的实质是实现专业化。一个有效的缝隙型战略,需要通过选择一个真正与众不同的且能持续发展的专业能力来创造价值,珍惜每一个微小的合作机会和集中化的可能性,以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可得到的各种工具、技术、服务和产品。


  现在无线技术发展突飞猛进,Wi-Fi、WiMAX、3G等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于在无线城市建设中选择缝隙型发展战略的企业来说,比如:一些视频服务公司、内容提供公司、服务集成商等需要有自己专注的领域,这样在网络核心型企业试图扩张其领地的时候,会显示出很强的防御能力。同时,缝隙型企业还要处理好它与其他企业互动中的耦合强度。紧密耦合可以更好地利用第三方的资源,但是耦合越是紧密,套牢的风险就越大,提供平台的核心企业对缝隙型企业的控制力就越强。而松散耦合则会使一个组织不会受到技术换代的威胁,由于联系的界面较小,受侵袭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企业可以更容易地改变自己,以应对技术环境的巨大变迁。对于当前无线城市建设的技术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松散耦合对于这些在无线城市网络上提供服务的企业有着极大的启示。


  我国发展无线城市的建议


  综上所述,由于无线数字城市的建设还处于初期的尝试阶段,其面对的问题还比较多,集中表现在商业模式还不成熟、技术还没有标准化、无线城市所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如何能为大众所接受,达到真正普及的目的,这些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无线城市的长远发展问题。


  基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无线城市的建设需要一个巨额、长期、持续的投入,对于如此庞大的工程来说,(1)在发展模式上,可以采用公私合营的方式,即政府投资,企业运营,这样既保证了资金的来源,又保证了项目能够可靠稳定的实施;(2)对于无线城市技术的采用,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包括当地的地理和建筑情况、无线城市运营商熟悉的技术、其他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服务提供商所采用的配套技术、所需终端的普及情况等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检验测试后再做出合适的选择;(3)对于无线城市的应用,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战略,采取“政府应用试行——特点应用——大力推广”的“三部曲”,先由政府来应用无线城市提供的服务,这也与政府投资的战略相符合,然后在合适的时机,比如无线城市的应用已经深入人心,被大家所追崇的时候,在进行大力推广;(4)进行多方合作,积极推动无线城市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发挥政府、运营商、设备商的优势,这样不仅可以缩减成本,分担风险,而且可以集结多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应用的逐步扩展,积极稳妥地推动无线城市的发展。


上一页: 无线网桥应用---大宏科技成功构建东莞虎门“万泰集团”无线桥接系统

下一页: 照明系统也能无线 LED热点取代Wi-Fi